芍藥的栽培既可以作為觀賞植物也可以作為藥材。但是,觀賞植物多為重瓣,與藥用芍藥不同,栽培重點也有一定差異,栽培芍藥前必須確定自己的栽培目標。
芍藥種植技術
種植前必須將芍芽根按大小分為兩類,分別種植,以便日后管理。種植量大,管理得好,可提前一年起土收獲,種植時間一般在寒露前后,越早越好,最遲不能超過霜降,如過遲,一方面由于芍芽儲存已有新根,種植時容易斷裂;另一方面,種植后溫度逐漸降低,發(fā)根不良,影響次年發(fā)芽生長。種植時開穴,行距40-45厘米,株距30厘米,穴深16-20厘米,每畝可種植3500-4000株,開穴后,每個穴位放芽1-2根,留主根2-3根,根分叉斜種,芽向上,覆土與田埂平坦,芽在地下5厘米左右,覆土操作要細致,土要細碎,不能用土塊覆蓋;土塊覆蓋的芽頭不能與土壤緊密結合,通風良好,芽頭容易受干旱凍害,芽頭容易發(fā)芽甚至不發(fā)芽。
芍藥播種時間
芍藥種子在8月中下旬集成熟豐滿的種子,最好隨時隨地采集播種;如果暫時不播種,應立即用濕黃沙(1種種子,3種沙子)混合儲存在陰涼通風的地方,直到9月中下旬播種。播種可采用條形播種法,按行距20-25米開溝,溝深3-5厘米,種子均勻撒在溝里,覆蓋1-2厘米,稍微鎮(zhèn)壓。每畝30-40公斤。次年4月初,幼苗出土時,應及時揭開蓋草,以利于幼苗生長。由于種子繁殖,幼苗需要2-3年才能定植,生長周期長,生產(chǎn)應用較少。
芍藥一般產(chǎn)新期為7、8月,收獲芍藥后,切除藥用根莖,選擇無病害、芽頭豐滿的芽頭作為繁殖材料,將芍藥芽頭按自然生長形狀切成數(shù)塊,每塊芽2~3個,芽肉厚度2厘米以上,芽頭不能立即栽培時,選擇臨時貯藏的陰涼干燥通風處,在地面上鋪上濕潤的砂土,將芽頭堆積在上面,用濕潤的砂土貯藏;蛘咄诙促A藏,下雨時注意排水,以免發(fā)霉。
芍藥田間管理
富硒白芍中耕松土。
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2-3次,中耕宜淺,以免傷根死苗。十月底,地凍前,在離地面7-10厘米的地方剪去枝葉,在根際培土,以利越冬。糕點栽培富硒白芍常用劈壟亮根法,即在栽培后的第二年五月上旬,將富硒白芍周圍的土壤,輕輕撥開,讓根稍露出,晾5-7天,再培土擁根,可提高地溫,殺蟲滅菌,達到增產(chǎn)效果,但晾曬時間不宜過長。
二是富硒白芍追肥排灌。
從第二年開始,每年追肥3次,從第一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,施用淡人糞尿,第二次在4月下旬,每畝施用500公斤人糞尿,第三次在10-11月,以圈肥為主,每畝施用1500-200公斤人糞尿。三月下旬,每畝施用750公斤人糞,腐熟餅肥50公斤,過磷酸鈣25公斤;四月下旬,每畝施用1000公斤人糞尿;十一月,每畝施用1500-2000公斤人糞尿。
四年前追肥2次,三月底每畝施人糞尿1000公斤,加硫酸銨10公斤,過磷酸鈣25公斤;四月底,除磷肥外,按上述施肥量再施一次。
每一次施肥,都適合植物兩側(cè)開穴施用。芍藥喜旱怕澇,一般不需要灌溉,嚴重干旱時,應在晚上灌一次水。雨季,及時清溝排水,減少根病。
芍藥富硒肥使用
1.病害:主要是葉斑病,包括紅斑病和褐斑病,一般發(fā)病高峰在氣溫高、濕度高的夏秋季節(jié),發(fā)病初期可用40%多菌靈800倍液噴灑葉面防治,嚴重時每15天噴灑40%多菌靈500倍液,2~3次可防治。
害蟲:主要為章魚和線蟲。在7-8月的盛發(fā)期,可用30%的呋喃丹(5kg/畝)或50%的辛硫磷顆粒劑(3kg/畝)或甲基異柳磷水劑,與有機肥或沙土混合制成毒餌,均勻撒施,然后深鋤即可。線蟲系根結線蟲,傳播性強,對芍藥危害較大,癥狀表現(xiàn)為須根出現(xiàn)大小不同的瘤狀物,植株生長衰弱,葉緣變黃,枯焦,早落,嚴重時植株變矮,直至死亡。30%的呋喃丹顆粒劑可以用25克/平方米,夏季多雨時可以用5-10cm,后深鋤5-10cm。由于根結線蟲系氣性低等動物,主要生活在5-20cm以內(nèi)的土層中,施藥時,千萬不要過深。
芍藥是芍藥中老年人用于制藥的一種,良好的芍藥在許多疾病的治療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因此,栽培富硒白芍是藥農(nóng)收益較好的栽培項目。因此,栽培技術和管理手段尤為重要。